top of page

会考状元成功克服 IB 血泪史

  • xiaomigospace
  • 2017年8月2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请原谅我用简体字。利申:我是如假包换香港人,香港出生,香港长大,在港岛中环和湾仔就读本地英文小学、中学直到完成会考,然后就读两年国际学校才赴美完成大学学位。虽然很多人污蔑我是新移民,但我已经习惯了被抹黑,因为我发现玩中港对立和说别人是大陆人的通常自己都是百分百新移民,而且还是从大陆一些三四线城市出来的(如苏州或者上海旁边的乡下)。这个现象其实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但我今天主题其实是讲成功克服 IB 的血泪史,所以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吧!

很多人看到我的履历,觉得我的人生很完美,觉得我的成功来得非常容易。还记得当年大学四年级面试高盛的时候,有一个来自四川就读清华的女 analyst 问我有没有什么挫折?其实我想说,我受过的挫折多了,多到我记不清楚。成功非侥幸,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馅饼从天下掉下来。我如果要说我遇过的失败说一天一晚上都说不完。如果大家有兴趣窥探我的内心世界,可以给我留言。我将会在另一篇文章里(暂定:天下乌鸦一样黑 港岛 Band 1 名校血泪史)跟大家说一下在名校里面争个你死我活那不堪回首的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恐怖回忆。往事并不如烟啊,由于过程太过勾心斗角,可能比大台的深宫计还要尔虞我诈,所以我想还是等我整理一下思绪以后再把这段历史重新展现在各位面前。

我在嘉诺撒圣方济各小学(林郑月娥的母校)升读中学直到中二,中三后转去只是相隔几条街的圣保罗男女中学直到中五。(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交代我为什么转校)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超级市场收银员,因为我很喜欢数钱。等到大了一点以后,在课堂上我写我的志愿是老师,不是因为我想做孔子有教无类,而是我小学时候的修女校长和老师就像是集中营里面的军人,拥有绝对权利,他们说一我们不敢说二,我们这些学生是完全服从老师和修女校长的,根本不会像现在的学生走出来反老师反政府反社会。我现在也算半个老师,所以对于现今老师的压力我身同感受。我不是在批判学生,我知道学生也有学生的压力,我今天先不说香港社会的根本问题。我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生活在没有什么科技和互联网的社会,其实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这个题目太大,我想还是等我在另一篇文章再说。

我在嘉诺撒圣方济各小学名列前茅,很轻松就考第一了。学业上真的很轻松,没有任何补课,也没有很痛苦的死记硬背。我记得当时我和我的朋友李家慧(当年我们两个校内成绩叮当码头,她会考拿7优然后去剑桥修读化学)经常在考试前打电话给对方煲电话粥三四个小时,我们的目标是【鬥唔温书然后鬥高分】。但先别以为我们这所学校很和谐很小康或者很单纯,这间学校里的欺凌和竞争比哥伦比亚还厉害(虽然我在哥伦比亚曾经受到确实的人身威胁),具体情况我会在另一篇文章分享。

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圣保罗男女中学。没有太大的难度。这就是我当年的打扮。很多人说我长得像 minions。更好笑的是有人认为我考进圣保罗男女是为了当灰姑娘。哇,长得像 minion 的灰姑娘真的很有吸引力啊!猜猜我是谁?

我去了圣保罗男女后发现第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圣保罗男女的女孩子都很斯文,没有人讲粗口,而且她们都很喜欢唱歌或者弹乐器之类的,相比以前女校之间的是非或者比名牌的风气确实淳朴很多。我在圣保罗第一年就考到了班里第二名,第一名就是余若薇的大女儿,她后来去美国念高中升读普林斯顿。我呢就去了哥伦比亚。但是圣保罗男女中学的数学和物理都很难,我在中三时开始需要补习物理。我其实是物理白痴,我连最简单的中三物理课程都完全没有头绪,就算是恶补以后也只是中等成绩而已。

等到中四和中五,我进了精英班。精英班真的是精英云集。我在班里成绩只是中游,大概十几名左右吧。面对会考,我有点【拗底】。我跟风随大溜和我的同学们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现代、会考教室、曾氏补习社、私人补习,我都上了。我念十科,除了宗教和中文没有补习以外,我其他科都补习了。最后果然只有我补习的那八科拿了 A ,其他没有补习的拿了 C 。但其实我当时还真没有预想过我会拿八优,因为我班里名次不高,我是预计我拿三四个 A 然后我希望去美国念 community college 再转去念 UCLA 和 UC Berkeley 。但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取自红日)我拿到成绩单那天,有点晴天霹雳,因为我居然拿到了八优。是,我确是班里面的中游分子,因为一班三十多人,我们那年居然出了一个十优八个九优和九个八优。很多人可能很渴望拿到我这成绩,但我其实想说 ”不要去羡慕,不要去妒忌,真的不想得到这福气!" 就算你拿到十优,又点播?广东话来讲:晓飞咩?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没有大志,根本不想做医生的人。我本来是以拿六个A(30分)作目标的,但我觉得既然成绩那么好那就去李宝春吧。很多人以为我在李宝春念化学和生物再报名常春藤生物系是为了去国外修读医科铺路。其实他们想太多了。如果当医生的话,我大可以留在港大或者中大,我的分数绝对能够考得上。我其实很喜欢生物和化学,我报读生化的原意不是因为分数不够进医科退而求其次而选读生化,要知道这其实是很迂腐和儒家的思想。实际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就很怕血,怕看尸体,怕看烂肉,怕见病人,如果要我在实验室里穿着保护衣研究细菌我绝对没有问题,但是我一看见病人和血就会想吐甚至晕眩,而且很不幸地我有针头恐惧症,我有严重心理障碍当不了医生,这是我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时候已经意识到的。再说,就算我当医生,我也可能只做普通家庭医生,但我对家庭医生每天在小小诊所里看病的生活没有什么憧憬。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研究病理学或者做生化研究的。在李宝春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对于在实验室工作不反感,也很喜欢研究科学,尤其是病理学、中医等。我喜欢研究中医也不是因为我分数不够,这也是很金字塔的想法。我是因为不能看内脏和开刀的原因所以喜欢中医,中医刚好不用做手术,只需要把把脉,但就算我当中医成功,我很可能只能当个不能针灸的中医。所以综合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还是觉得当科学家最适合我,因此我当时的梦想是去康奈尔大学修读 microbiology 之类的科目,然后念 phd 。

好,说了那么长时间还没有到正题。IB,很多李宝春的师兄告诉我很容易。当时,拿着八优的我以为 IB 就好像吃生菜那么容易。结果,又是被放香蕉皮。第一年的时候,我由于太过轻视 IB 修了七门课,第七门课是无关重要的戏剧。我第一个学期拿到的分数都是 4、5,一两个6。如果你们了解 IB 的话都知道这分数很一般,应该不可能是一个状元能考出来的分数。再看看我的朋友,他在林护中学拿九优,第一个学期已经拿到 40 分 (42 分满分)。我那时候可能顶多只有 34 ,心里那种落差和难受非笔墨所能形容。很多人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我低B Amy 。谁叫我分数那么低,我也只好认了。我第一年的分数虽然很低但也慢慢有进步,我是如何把我的分数大大提高的呢?你就要上我的课才知道。这是商业秘密,所以不能在这里分享,不好意思。

血泪史还没有完。我由于拿了会考8优,有点自满,也开始轻视了美国考试。我很自信满满地裸考 SAT 。结果又是换取了失败,重重地打击了我的自信。原来 SAT 不能裸考,原来 SAT 有一套考试模式,我没有兄弟姐妹,我妈妈小学毕业,我爸爸虽然硕士毕业但他未曾留学美国,那时的我真的觉得孤军作战啊!所以现在的学生其实在这方面来说已经算是很幸福,你们起码可以透过中介或者留学顾问得到咨询。Anyways,我第一次考 SAT 是真的滑铁卢,1600 分满分,我第一次只考到 1170 左右。真是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我后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 1170 上提到 1450 。当时,1450 这个分数算是很高,足够入常春藤,所以我又一次摱车边踏进了常春藤大学。

当然,还有其他的 SAT II 我也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但是,这一切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顺手占来。都是下了一番苦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还记得,当时我在李宝春念书的时候,我当时的男友在英国念书,我每天晚上都会跟他煲电话粥,说着说着我每天晚上都会哭了起来。我当时的同房,也就是另一所补习学校现在的创始人跟我说,同房,你不要不开心,你要知道每一个进来李宝春的人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人理会你以前有多成功,我们都要重头开始。其实,我报名李宝春的时候,那张报名表真的是一张白纸。我是跟风跟同学一起报名的,报名表问我有什么领导才能、国际奖项、校队比赛或者国际经验,我一个都写不出来。我真的一个都没有。我在圣保罗补习的时间都不够,还校外活动?加上我是转校进去的,保持低调的我尽量不在学校出风头,哪会拿什么奖?如果就成就、奖项、领导才能而言,我在李宝春其实是满载而归,我简直是求之不得啦。那我为什么会每天哭着跟男朋友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卖个关子,如果有什么要求或者有什么感言,告诉我吧!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